2023年,习对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作出重要指示,水利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该模式被写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
两年来,各地全面贯彻落实“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推动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加快完善,运行管护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坚强有力的农村供水应急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一批因地制宜、群众认可度高的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路径持续涌现,为群众带来了可见、可及、可触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了水利经验,提供了水利智慧。PG电子入口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强化政策引导,拿出“线个小型引调水工程建设,实现“十四五”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支持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零的突破;指导各省创新应用特许经营、股权合作、PG电子入口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吸引更多市场主体投入农村供水工程建设。2023年以来,各级财政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上的支持投入力度空前。
完善的工程体系是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的基础条件。“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中的“3”聚焦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布局提出明确要求,让各地在谋划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时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
依托大水源,接入大管网。在大型引调水工程沿线、大中型水库周边等地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是确保农村供水高标准供给、可持续运行的最优选择。
在河南,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濮阳市5县1区全域城乡居民380万人、安阳西部和林州市182万人实现同饮丹江水,越来越多的沿线城乡居民喝上了同源、同网、同质的安全水。
对城市供水管网短期难以覆盖的地区,按照“建大、并中、减小”原则发展规模化供水工程,具有规模优势和管理优势。
在贵州,2023年启动的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将357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纳入水网建设实施范围,覆盖农村1054万人。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张渊介绍,目前357个农村规模化供水项目已开工266个、完工136个。
在山丘区和人口分散等一体化、规模化工程无法覆盖的地区,规范的小型供水工程依然可以兜牢农村供水“不落一户”的民生底线。
在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决定了规模化工程的“触角”难以延伸到全省各地。2023年,聚焦偏远山区、海岛的优质供水需求,浙江启动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动,推进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目前,全省已完成92%的建设任务。
从单村水站到规模化供水再到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全部农村供水人口的工程布局,夯实了农村供水“硬件基础”,助力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
前不久召开的水利部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现场推进会所在地浙江遂昌县,山多地少、人居分散,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更有难度、更需系统考量。当地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的建设思路,构建“县城水厂+乡镇水厂+联村水站+单村水站”的城乡供水格局,破解了山区县农村供水“村散分布广、山多落差大、建设成本高”的难题。
能延则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通过向周边村镇延伸县城管网,覆盖替代16座单村水站。
能联则联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通过扩大乡镇水厂和联村水站供水范围,整合兼并73座单村水站。
对于确实无法纳入供水一体化和规模化的偏远小村落,遂昌也依托单村水站改造提升行动兜底村民用水安全——通过新(改)建取水堰坝,新增膜处理等净水设备,完成单村供水站改造提升191座,实现农村供水一村不落、一人不少。
三种模式各有侧重,适合不同地区推广,各地在完善农村供水工程布局的实践中有了更多选择,PG电子入口这正是“3+1”模式得以在全国各地行之有效的奥秘所在。
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对于点多、面广、量大的农村供水工程来说更是如此。
如何建立长效稳定的运行管护机制?“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中的“1”明晰答案——积极推进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全覆盖,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摊开遂昌县水厂水站分布地图,全县209个水站(厂)星罗棋布。“全县最远的际下村供水站距离县城车程超过3小时,如果没有专业化机构进行县域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管护服务不仅成本高,还效率低。”遂昌县副县长王庆坦言。
县级统管、片区服务、属地协同的管护体系让问题迎刃而解。“我们构建‘主管部门—统管单位—乡镇(街道)—村’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统分结合的责任体系,将全县水站(厂)划分为五大片区,建立片区服务中心,实现应急抢险多维联动、物资设备快速调配。”王庆介绍。
从“3+1”模式中谋创新,遂昌探索实践“1314”运行管护模式,建立一套机制,明确统管单位及属地乡村职责;建强三支队伍,建成66人的专职管护队伍、38人的技术支撑队伍、201人的村级协管队伍;赋能1个小时,形成农村供水管护“一小时”响应圈;强化四大举措,以数字赋能促运维、水费收取促节水、绩效评价促实效、村规民约促自治,实现运维管理常态长效。
从遂昌看浙江,县级统管机制的改革在全省全面铺开。浙江省政府颁布农村供水保障办法,压实行业监管、专业统管、属地协同责任,从源头到水龙头护航村民“喝好水”。
如今,浙江有农村供水任务的84个县(市、区)均已建立农村供水统管机构,并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确保农村供水工程有人管、有钱管、长效管。
从浙江看全国,县域统管与专业化管护已然成为各地管好农村供水工程的制胜一招——
福建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进一步强化单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护工作六条措施》,高位推动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目前,全省73个有农村供水任务的县,全部实现了县域统管。”福建省水利厅副厅长张麒蛰说。
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祝云宪介绍,河南编制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指导手册,印发9个县域统管和14个标准化工程典型案例,示范带动60个县(市、区)实现县域统管。
以水量水质达标、供水服务到户为目标,按照“政府监管、企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当前全国近半县域实现了农村供水统一管理、统一监测、统一运维、统一服务,可以覆盖70%以上的农村人口。
近两年,中央财政每年落实30亿元左右的农村供水维修养护资金,带动地方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工程可持续运营。各地完善投入机制,以水费收取为基础,以中央、省市县财政补助为保障,巩固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单从浙江来看,2024年共落实小型供水工程管护经费约5亿元,其中财政补助就占3.14亿元。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可见一斑。
2025年,中央还将落实维修养护资金,完成5万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年度维修养护任务。
点击打开“浙水好喝”平台,全省供水工程、水质、日供水量、问题办结情况等数据一目了然。“浙江加快水源、水站感知体系建设,打造农村供水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监测系统,全省9107座供水水站(厂)、8617处供水水源全部入库、上图、联网。”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朱留沙介绍。
从群众用水的高频需求和关键问题入手,浙江构建省级统筹、三级贯通的“浙水好喝”系统,迭代升级统管场景,新增水质水量在线监测感知设备,共享降雨、来水、水资源等信息,为村民“喝好水”增添底气。
在各地推进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的“经验册”中,“数字赋能”是当之无愧的高频词。
山东打造省级“农村供水一张图”,实现8.6万个自然村和5026处供水工程数据在线管理。目前,各市县已建成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137处。“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剩余45处平台建设,推动群众交费、报修等实现‘掌上办’。”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尹正平说。
目前,全国已建成9个农村智慧供水省级平台、709个县域平台,实现关键参数在线监测、主要设施设备实时监控。
在吉林德惠市,当地依托省级运管平台,开发德惠市智慧水务监控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全市农村供水工程安全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带病”工程。平台上线小时以内。
在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整合全域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监控系统的管理平台上线,可实现压力、流量、水质等问题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
在浙江松阳县,农村供水智慧管控平台不仅实现动态监管等功能,还上线综合评价模块,构建系统的评估框架,加强统管员日常管理及绩效评价,保障水站的运行效率。
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举措逐渐成为农村供水工程“管得好、用得顺”的有力抓手。
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山区县城到海岛渔村,幸福之水穿越崇山峻岭,传递着水利部门致力让乡亲喝好水的民生温度。据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水利部将持续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6%,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9%,农村供水县域统管数量占比达60%。
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中国水利报社纪检监督举报信箱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
某某自来水业务系统,是一套适合各种规模自来水公司的网络版自来水多种类业务管理软件。根据各大自来水公司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自主...